投稿    搜索

大汶口文化兴起

2023-11-21    988 浏览

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是新石器时期的发源地,因为发现在山东省泰安大汶口而得名,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,包括北辛文化和龙山文化,主要分布区在山东,苏北,皖北和豫东地区,淮河下游地区。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化,现在已经发掘出来的典型遗址有:泰安大汶口、滕县岗上、曲阜西夏侯、邹县野店、兖州王因、邳县刘林、大墩子、诸城县呈子、日照县东海峪和胶县三里河等遗址。

大汶口文化兴起

大汶口文化的年代大约公元前4040年——公元前2240年,延续了大约2000年。根据地貌关系和遗迹特征,可以分为早、中、晚三期,有泥质、砂陶。早期主要以红陶为主,晚期灰、黑比例逐渐上升,并出现白陶、蛋壳陶。手制为主,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,烧值温度900—1000℃。器型多种多样,有鼎、盉、豆、樽、单耳杯、觚形杯、高领罐、背水壶等。许多陶器表面膜光,纹饰也各有不同,主要有划纹、弦纹、篮纹、圆圈纹、三角印纹、镂孔等。彩陶较少但很有特色,彩色有红、黑、白三种,纹样有圈点、几何、花叶等。

大汶口文化于1959年首次发现并挖掘,考古界将大汶口遗址和相同类的文化遗址都命名为大汶口文化。之后的几年又进行过多次的挖掘,遗址内存在着许多的墓葬、房址等。同时还出土了很多的生活用具和器皿,例如鼎、壶、盘、杯等,还有生产工具,例如石斧、石凿和磨制骨器还有随葬的一些物品,例如猪头、猪骨,这些东西象征着财富。

大汶口文化的发现,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其中的渊源,为研究黄河流域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。

大汶口文化的特征:

以农业生产为主,畜牧业和狩猎、捕鱼为辅。

房屋多数属于地面建筑,也有少数的半地穴式房屋。

大汶口文化的灰坑有圆形竖穴和椭圆形竖穴,可能是用来储藏东西的地方。

大汶口文化的生产工具还是以石器为主,也有一些骨头制成的工具。

大汶口文化的制陶技术相对来说有很大的提高了,能烧制一些具有特色的陶器,例如彩陶。

大汶口文化的雕塑艺术品不仅数量多,而且还有较高的艺术水平,这些东西大多数作为墓葬的随葬品。

大汶口文化的墓葬多埋于集中的墓地。每一墓地的墓葬排列有序,死者头向一致。墓室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,有的仅有棺,但也有棺椁皆备的。葬式一般为单身仰身直肢葬,也有二人合葬或多人合葬的。